夜幕下的波斯湾,并不平静。一场雷霆行动骤然撕裂沉寂。山姆大叔挥舞大棒,剑指伊朗核设施,却又在暗中递去橄榄枝。这出戏,透着一股子古怪劲儿。
夜袭波斯湾:一场代价高昂的肌肉秀
这场突袭,五角大楼几乎是倾巢出动,家底都快亮出来了。光是那令人望而生畏的B-2A“幽灵”隐身轰炸机,一口气就派出了七架。想想看,这宝贝疙瘩全球拢共也就那么十几架能拉出来遛遛,为敲打伊朗真是豁出去了。
这些“幽灵”们,不远万里从美国本土基地腾空而起,在茫茫夜色中摸进伊朗腹地,直奔那个藏在山体深处的福尔道浓缩铀工厂,对着它就是一轮饱和打击。手里攥着的家伙也够分量——GBU-57巨型钻地弹,据说一枚下去能洞穿数十米厚的加固混凝土,专治各种地下工事。
空中力量不仅仅是轰炸机。紧随其后,海军的“战斧”巡航导弹也跟撒豆子似的飞向伊朗地面上的核设施,据说三十枚“战斧”一同开火,场面蔚为壮观。
为了这场大戏,美国投入了超过一百架各式作战和支援飞机:有F-35A隐身战机负责空中护航,确保伊朗老旧的防空体系无力招架。有KC-135R、KC-46A这样的空中加油机不间断地提供“续命”服务,保障长途奔袭的航程。电子战飞机也没少在天上晃悠,用无形的电磁干扰搅乱伊朗的雷达和通讯。这哪是简单的空袭,分明是一场精心策划、技术含量爆棚的立体攻防演练,更是一场向全世界——特别是伊朗及其盟友——展示美国军事力量的“肌肉秀”。
雷霆背后,那一抹诡异的低语
然而,就在山姆大叔这边敲锣打鼓,总统亲自出马宣布“伊朗核能力已被连根拔除”、五角大楼第二天迫不及待地召开记者会详细介绍“辉煌战果”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美国自家媒体不合时宜地曝了个猛料:就在动手的前几个小时,美国竟然通过“秘密渠道”给伊朗最高层递了一份口信,大意是“哥们儿,这次我就是做个姿态,点到为止,下不为例哈,您千万别往心里去,别真掀桌子。”
这操作,简直让人瞠目结舌。一边是刀光剑影、地动山摇的军事打击,一边却是低三下四、生怕惹恼对方的私下沟通。这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难道是嫌这一百多架战机、几十枚导弹、七架B-2A砸下去还不够分量,非要用这种自相矛盾的方式把事情搞得更复杂?这种公开叫板又私下求稳的做派,完全不符合美国一贯的霸道风格,透着一股子前所未有的纠结和诡异。
很多分析认为,美国这是典型的“投鼠忌器”。中东地区是块火药桶,也是美军重要的驻扎地,好几万美国大兵和文职人员星罗棋布地分散在各个盟友国家的基地里。而伊朗手里握着不少弹道导弹,虽然精度和数量不如美军,但架不住距离近、目标多。真把伊朗惹急了,让它破罐子破摔,导弹对着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基地和盟友国家狂砸一通,美军那些再先进的反导系统,也难保百分之百拦截。一旦出现大规模伤亡,美国国内的政治压力可就大了。
所以,这封秘密口信,与其说是给伊朗一个台阶,不如说是给自己留条退路,万一玩脱了,至少还有个提前沟通过的说法。面子固然重要,但几万条美国大兵的命,才是真正的里子。
德黑兰的回音:轻描淡写与声色俱厉
再看伊朗那边的反应,也相当有意思,充满了表演的成分。在美国那边宣布“大获全胜”、高调炫耀武力的时候,伊朗国家电视台却异常“淡定”,轻描淡写地表示,美军炸的那些设施,重要的核材料早就转移了,美军这次行动“炸了个寂寞”,实际损失不大。
这口吻,听着更像是为了安抚国内民众情绪、维持政权脸面而说的场面话。毕竟,被人家钻进家里一顿猛揍,总得找补回来点面子。
紧接着,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就跳了出来,话风突变,变得声色俱厉。他们放出狠话,誓言要让美国等着“严厉的惩罚”,甚至扬言要把中东地区所有的美国军事人员和公民都当成“合法目标”。这种“把柄”都亮出来了,完全一副要鱼死网破的架势。然而,这更像是惯用的战术喊话,目的在于威慑和提振士气,真要全面开战,伊朗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
这些年伊朗在西方的严厉制裁下,经济凋敝,军事力量也相对落后,家底儿实在不厚。真要跟武装到牙齿的美国正面硬刚,胜算渺茫。更何况,旁边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以色列,两国一直在玩“猫鼠游戏”,互相暗中使绊子、搞破坏。伊朗面临的战略环境,可谓是四面楚歌,极端复杂。
打破禁忌:中东棋局进入新阶段
这次事件之所以“令人震惊”,还在于它打破了一个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美国在中东问题上长期遵守的默契或说禁忌:尽量避免对伊朗本土主要设施进行直接的军事打击。之前的历任美国总统,无论对伊朗多么不满,无论采取何种手段(从制裁到扶持反对派,再到暗中破坏核设施),都极力避免与伊朗进行这种层面的直接硬碰硬。
因为一旦越过这条线,性质就完全不同了,几乎等同于进入战争状态,其潜在的连锁反应难以预测。特朗普这次行动,无疑是撕开了一个危险的口子。
这次行动的决策过程也颇具戏剧性。据说,美国总统是在参加G7峰会期间,接到核心情报后,临时决定提前结束行程,急匆匆地赶回华盛顿,目的就是为了拍板这个对伊朗动手的计划。原本三天的大会,他只参加了一天,连东道主加拿大的面子都没给足。这至少说明,在他心里,打击伊朗核设施这件事的重要性,远超与G7盟友寒暄。
特朗普总统事后还颇为得意,向以色列方面炫耀“我们今晚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对伊朗发出“要么回来谈,要么准备迎接更大打击”的最后通牒。这种又打又拉、恩威并施的姿态,倒是符合他一贯的行事风格。
不过,在美国国内,这次单方面军事行动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不少国会议员公开表达不满,质疑总统在未获得国会授权的情况下对主权国家发动如此规模的军事打击,这是否违宪?更有人担忧,这种冒进的举动,是否会将美国重新拖入一场旷日持久、泥潭深陷的中东战争?
硝烟散去:留下的未知与危险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悬而未决:这次袭击对伊朗的核计划造成了多大程度的实际损害?如果伊朗通过内部评估,认为损失确实如其官方宣称的那样不大,核心能力并未受到致命打击,那么出于维护尊严和国内稳定的需要,它可能会选择进行有限的、象征性的报复,比如在中东地区指挥或支持其代理人对美国或其盟友的目标发动袭击,或者在霍尔木兹海峡搞点小动作,恶心一下国际石油市场。
但直接与美国大兵正面开打,全面升级为战争的可能性并不高。毕竟,伊朗当前的战略重心仍在艰难地对抗制裁、维持国内政权稳定上,全面战争的代价是其难以承受的。
然而,如果袭击造成的损失远超伊朗的预期,对其核计划产生了实质性阻碍,那么伊朗国内的强硬派受到的压力会急剧增加,他们可能会推动进行更激烈、更直接的反击。中东本就如同一个精密而危险的多米诺骨牌阵,一个细微的举动都可能引发一连串难以预料的连锁反应。美国这次打破先例的军事行动,无疑给这个危险的棋局增加了新的变数。
这场看似“雷声大、雨点小”的突袭,背后是美伊两国之间复杂而危险的博弈。美国试图通过展示武力来敲打伊朗,安抚以色列等盟友,同时又极力避免引爆全面冲突的火药桶。而伊朗则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展示强硬立场的同时,小心翼翼地控制局势,避免走向失控。
硝烟或许暂时散去,但这场在武力展示、秘密信号与复杂算计中穿梭的较量,显然还远未结束。波斯湾的夜空下,危险的平衡仍在继续。
正规股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