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尽管有些人对君王忠心耿耿、对下属赏罚分明、对国家鞠躬尽瘁,但最终也难逃反对派的深刻仇视。尤其在国家的兴盛与社会的稳定这类大是大非面前,个人的荣辱、得失,甚至性命都显得微不足道。清朝名将岳钟琪,便是这一命运的悲剧人物。
岳钟琪是清朝一位极为著名的封疆大吏,他独自一人打破了“汉人不可做大将军,满洲士兵不可受节制”的惯例,成为了唯一一位担任这一职务的汉人。他的名字贯穿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其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世人所铭记。钱议吉所著的《碑传集》卷第一百六十五中,对岳钟琪有着这样的高度评价:“历事三朝,威著海内。穷巷窄巷之民,商贩妇人孩童,皆知有岳将军。”由此可见,岳钟琪的影响几乎遍及整个中国,功勋也广为传颂。
展开剩余83%然而,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名将,最终却在雍正帝的治下,因“屡失机宜,军务废弛”被判处“斩监侯”(即类似现代的死刑缓期执行)。岳钟琪因此被投入大狱,直到乾隆继位后才得以复职,再度立下赫赫战功。这其中,雍正帝给出的理由是否真实,岳钟琪是否真如圣旨所言贻误战机,不管军政,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岳钟琪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自幼受家风熏陶,酷爱读兵书,潜心研究兵法。他的曾孙岳炯在《岳襄勤公行略》中生动记载了岳钟琪儿时的情景:儿时他常与伙伴们在院中玩耍,用布石模拟方圆阵,除了经史,他对剑术与兵法的讨论也常有涉及。这些都为他日后成长为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打下了扎实基础。
青少年时期,岳钟琪由于捐纳制度,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康熙五十八年,他跟随定西将军葛尔弼征讨理塘喇嘛,迅速在西北战场崭露头角。岳钟琪在清朝入藏过程中展现了出色的战略眼光。由于蒙古兵未能按时到达预定位置,葛尔弼命令各部待命,而岳钟琪则提出:“粮草只够支撑半月,若大军未至,军粮将尽,到时将陷入进退维谷。为何不先行招抚西藏各地头目,策动蕃兵进剿?”葛尔弼采纳了岳钟琪的计策,而他自己则率先渡江进入西藏,成功平定了西藏局势。
岳钟琪在接下来的多场战役中屡获战功,包括平叛罗卜藏丹津与征伐青海等战役,最终升任川陕总督。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岳钟琪的不幸开始在雍正继位后的第十年悄然降临。正月寒风刺骨,这一年注定成为岳钟琪一生难以忘怀的一年。
这年,驻防镜儿泉的副将马顺派遣士兵巡视哨所,结果遭遇敌人袭击,造成数人伤亡。岳钟琪因马顺未按军令行事,严厉上报朝廷,将马顺上报问责。雍正帝对此愤怒不已,责问岳钟琪如何管理军务和士兵,将他与马顺一同交由监察部门处理。尽管岳钟琪并未受到重罚,但仍受了一定惩戒,以平息众怒。没多久,哈密战役再次让岳钟琪陷入困境。
在哈密战役中,准噶尔部率三千人进犯哈密城,岳钟琪迅速命令记成斌带五千兵力追击,并指示石云倬赶赴无可可岭截断敌军归路。然而,石云倬因种种原因晚了一天出发,致使准噶尔部的敌人成功逃脱。岳钟琪因此惩戒了石云倬,将其逮捕送往京城,自己也因失职而受到牵连。
表面上看,岳钟琪因军事失误而获罪,但如果仔细分析,哈密战役的失败远不足以让岳钟琪受到如此重的处罚。毕竟,这只是一次局部战斗,后果相对较轻。为何雍正帝会下达如此严厉的判决呢?
实际上,在雍正治下,满汉民族的矛盾已经蔓延到朝堂之上,岳钟琪的案子便成为了满族勋贵向汉族官员发泄不满的一个契机。雍正的处理过程也揭示了这一点。岳钟琪最初并未立即入狱,案件审理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推移。雍正十年三月,大学士等先发难,奏折中指责岳钟琪失职、不报实情,要求严惩。四月,兵部议覆大学士鄂尔泰等人的奏折则进一步加剧了岳钟琪的处境,暗示他可能涉及谋反。此时,岳钟琪的军事失误已不再成为焦点,谋反的指控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实上,岳钟琪并未参与任何形式的谋反,他的政治目标并未有实质性行动。但在雍正统治下,朝廷内外的压力使得雍正不得不屈从于贵族派系的要求,最终将岳钟琪判处“斩监侯”,即死刑缓期执行。
岳钟琪案件的处理,实际上是清朝满汉矛盾的一个缩影。作为川陕总督,岳钟琪的职位对满洲贵族来说是一个潜在威胁。尤其是岳钟琪和鄂尔泰长期积怨,使得岳钟琪成为了雍正朝堂上的众矢之的。在岳钟琪复职后,他在金川平叛中再度立下赫赫战功,死后被赐予祭葬,谥号“襄勤”,享年六十九岁。
岳钟琪的悲剧,正是清朝前期满汉斗争的真实写照,这段历史中,个人的忠诚与才能往往被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所吞噬。
发布于:天津市正规股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