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戏曲之一,源自湖北黄梅,并在安徽安庆的土壤中逐渐发扬光大。其深厚的艺术底蕴和表现力,使其成为许多人喜爱的剧种。经典的剧目如《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等,不仅在故事情节上引人入胜,而且在演员的表演技巧上也极具观赏性。黄梅戏以其特有的唱腔和生动的舞台表现,吸引了无数观众。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人物,便是黄梅戏的奠基者之一——严凤英。她不仅为黄梅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还凭借自己的卓越才华,将黄梅戏从一个地方性的戏曲逐渐推向了全国的舞台,成为黄梅戏的代言人。可以说,严凤英是黄梅戏历史上的一代宗师,是这一剧种的灵魂人物。 严凤英的成长经历充满了坎坷与传奇。她于1930年4月出生在安徽安庆一个贫困的家庭。虽然家庭环境并不优越,但从小严凤英便表现出了对戏曲的浓厚兴趣和天赋。由于父母离异,她跟随祖父母在罗家岭长大。在那个时期,严凤英常常学唱当地流传下来的民歌,渐渐培养了她的音乐素养。抗战爆发后,严凤英的父亲回到了家乡,并意识到女儿在戏曲上的巨大潜力。于是,严父开始亲自教导她京剧,为她未来的黄梅戏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岁那年,严凤英得知同族的严云高曾在戏班中工作,他将黄梅戏带回了家乡。这对年幼的严凤英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她偷偷模仿学戏,后来正式拜严云高为师,学习了《送香茶》和《春香闹学》等传统黄梅戏片段。然而,由于当时她的家庭并不看好她从事戏曲这一职业,严凤英只能偷偷学习,甚至为此与家人发生了冲突。最终,她被迫离家出走,开始了漫长的流浪生涯。 1945年春,严凤英在桐城张家祠堂首次登台演出,在《二龙山》中饰演一个小丫鬟,凭借出色的表现,成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然而,她的艺术之路并不平坦,家族依然坚决反对她继续唱戏,甚至一度将她视为“叛徒”,并对她进行严重的排斥与迫害。据说,严凤英差点在家族的威胁下丧命。 尽管如此,严凤英从未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她继续在各地演出,甚至辗转于安庆、怀宁等地,逐渐在秋浦两岸声名鹊起。那个时期,正值解放战争,社会局势动荡,但严凤英并未因此而停下脚步,反而在上海、南京等地举行了演出,广受欢迎。新中国成立后,她重返安庆的“群乐剧场”,接受了党和新文艺工作者的指导,参与了许多与社会变革相关的演出,如土改、反霸、抗美援朝等,并在这些演出中融入了新的艺术形式与思想。 1953年,严凤英加入了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正式开启了她艺术生涯的巅峰期。1955年,她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一角,一举成名。她的演出不仅让黄梅戏在安徽省内声名远扬,也让这一剧种走向了全国。此后,她主演了《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等多部经典剧目,成为黄梅戏的代名词。严凤英的出色表演,也让她成为了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的座上宾,并受到田汉的高度评价,被誉为“黄梅戏中的梅兰芳”。 然而,严凤英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严凤英被批斗,被指控为“文艺黑线人物”和“国民党潜伏特务”。她被打成“反革命分子”,遭受了极大的精神和身体上的摧残。1968年,严凤英因被迫写“悔过书”而服下大量安眠药,离世时年仅38岁。她留下的遗书中写道:“我严凤英是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的,我不反党,不反毛主席!我生是毛主席的人,死是毛主席的鬼……”严凤英的死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同情,但直到1978年,安徽省委才宣布为她平反。严凤英的艺术成就,和她所经历的痛苦与不幸,早已成为黄梅戏史上的一段传奇。即便时光流逝,她那脍炙人口的歌声和精湛的演技,依旧在无数观众心中回响。
发布于:天津市正规股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