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防己三两(9g)、黄芪三两(9g)、桂枝三两(9g)、茯苓六两(18g)、甘草二两(6g)
【方歌】防己茯苓汤黄芪,桂枝甘草能温阳,水气为患四肢肿,通阳健脾利水长。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治法】温脾利水,通阳消肿。
【适应证】脾虚水泛证:四肢水肿而沉重,手足不温,体倦,四肢肌肉跳动,甚则面目水肿,舌淡,苔白滑,脉沉等。
【原文应用导航】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第十四24)
【配伍原则与方法】脾虚水泛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脾气虚弱而不得运化水津;水气肆虐内外。因此,治疗脾虚水泛证,其用方配伍原则与方法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补益脾气药 审病辨证机是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肢体不得所养,证见体倦乏力,其治当补益脾气。如方中黄芪、甘草。
2、合理配伍泻湿渗利药 水不得脾气运化而为水气,水气乘机而又困阻脾气,进而导致脾气益虚,水湿益盛且充斥于内外,证以肢体水肿为主,其治当泻湿渗利。如方中茯苓、防己。
3、妥善配伍通阳药 脾气虚弱,寒气内生,水气内停,阳气为水气所郁而不得行,证见手足不温,其治当通达阳气。又,通达阳气更有利于脾气气化水湿。如方中桂枝。
4、随证加减用药 若小便不利者,加猪苓、泽泻,以增强泻湿;若大便溏者,加大腹皮、薏苡仁,以利湿实大便;若恶寒者,加附子、桂枝,以通阳化湿等。
【临床应用指导】1、药用个性(1)黄芪补气而健脾,行水湿而利尿,故能消肿除满。
(2)防己苦以降逆,辛以走行,降泄以利湿,走行以散水。
(3)桂枝助脾阳以化饮,使中焦之水得以气化。
(4)茯苓渗湿利水,使内之水气从小便而去。
(5)甘草益气健脾,并能调和诸药。
2、药用共性防己茯苓汤不仅可主治脾虚水泛证,还可主治下列所举病种而具有防己茯苓汤主治病理特点者,以法用之,则可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可以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蛋白尿,心源性水肿,肝硬化腹水,黏液性水肿,特发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医案助读】下肢水肿罗某,女,56岁。自诉:3年前无诱因出现下肢水肿,心、肾检查无异常,血常规正常,经中西医诊治,疗效不佳。
刻诊:下肢水肿,小便偏少,大便溏泻,困倦乏力,少气,手足不温,舌质淡边略暗,苔薄白,脉沉弱。诊为脾虚水气证,其治当健脾益气行水,以防己茯苓汤加味:
防己9g、黄芪18g、桂枝9g、茯苓18g、炙甘草6g、白术12g、附子9g、当归12g。6剂,每日1剂,水煮2次分2服。
二诊:药用第4天下肢水肿明显减轻,又以前方6剂。
三诊:下肢水肿消失,大便小便正常,复以前方6剂。之后,病人又取药6剂,以资巩固疗效。
按:审下肢水肿病变证机既有脾虚不得制水,又有气虚不得化水,以此而诊为脾虚水气证,以防己茯苓汤健脾益气行水,加白术以健脾燥湿制水,附子以温阳主水,当归以益血活血消肿。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正规股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