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2.3g)、泽泻一两六铢(3.8g),白术十八铢(2.3g)、茯苓十八铢(2.3g)桂枝去皮,半两(1.5g)
【方歌】五苓散治表里证,泽泻白术猪茯苓,桂枝解表能化气,水气为患效果灵。
【用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酒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治法】化气行水,解肌散邪。
【适应证】脾胃水气痞证:心下痞满,或有悸动,或有水逆声,口燥而渴,心烦,小便不利,苔薄略黄,脉沉等。
【原文应用导航】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2、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第十三4)
3、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4、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
5、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6、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不瘥者,与五苓散。(141)
7、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
8、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244)
9、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
10、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第十二31)
【配伍原则与方法】脾胃水气痞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脾胃不能纳运水津;水气壅滞脾胃气机。所以,治疗脾胃水气痞证,其用方配伍原则与方法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利水渗湿药 脾主运化水湿,胃主受纳水谷,脾胃之气失调,水湿不得气化而为水气,水气充斥于脾胃,证见心下痞满,或悸动,其治当利水渗湿,以使水湿水气从下而去。如方中茯苓、猪苓、泽泻等。
2、合理配伍健脾药 水气水湿肆虐于脾胃,其治当合理配伍健脾药,以增强脾气运化水湿,使水有所制而不得变为水湿水气。如方中白术、茯苓。
3、妥善配伍温阳化气药 阳能化水,水气病证得阳而化。所以,治疗水气病证,温阳化气药也至为重要,只有妥善配伍温阳化气药,才能更好地达到治疗目的。如方中桂枝。
4、随证加减用药 若小便疼痛者,加连翘、瞿麦,以清热解毒利水;若少腹拘急者,加小茴香、木通,以温阳通淋行水;若大便干者,加大黄、栀子,以泻火通便,使热从下而去;若水肿者,加大腹皮、茯苓皮,以行气利水消肿等。
【临床应用指导】1、药用个性(1)茯苓健脾渗湿,旨在断绝水湿变生之源。
(2)猪苓清热利水渗湿,使水湿之邪从下而泄。
(3)泽泻泄热利水湿,使上、中、下三焦水热之邪尽从下去。
(4)白术健脾燥湿,使水有所化所行所制。
(5)桂枝辛温,宣发阳气,若有表邪,则解肌散风寒,无表邪则温阳化气。
2、药用共性五苓散不仅可主治脾胃水气证,还可主治上、下焦水气证等,并对下列所举病种而具有五苓散主治病理特点者,以法用之,则可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1)太阳中风证与中焦(脾胃)水气证相兼:发热,恶风寒,汗出,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苔薄,脉浮或紧。
(2)太阳中风证与上焦水气证相兼:发热,恶风寒,汗出,心烦,口干舌燥而不欲饮水,苔薄,脉浮数。
(3)太阳中风证与下焦(膀胱)水气证相兼:发热,恶风寒,汗出,消渴即渴欲饮水而量多,小便不利,脉沉或浮。
(4)下焦水气证:脐下悸即脐下有跳动感,呕吐涎沫,头晕目眩,或不能站立,苔薄,脉沉。
(5)湿居脾胃证:脘腹胀满,或水肿,或四肢肿,身重而困,小便不利,苔薄而腻,脉沉紧。
(6)湿热霍乱轻证:呕吐,下利,头痛,发热,身疼痛,渴多欲饮水,苔薄,脉沉或脉浮或浮数。
本方可以用于治疗泌尿系统之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泌尿系结石,化疗肾功能不全等;消化系统之急性肠胃炎,慢性肝炎,脂肪肝等;呼吸系统之肺水肿,百日咳等;精神、神经系统之三叉神经痛,梅尼埃病,抑郁性神经症,癔症等;妇科之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慢性盆腔炎等;儿科之小儿吐乳症,消化不良,婴儿腹泻,遗尿等;皮肤科之带状疱疹,荨麻疹,脱发等;五官科之青光眼,过敏性鼻炎,慢性轴性视神经炎以及关节腔积液,结核性胸膜炎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均可以本方加减治疗。
【用方药理研究】1、方药整体功效(1)利尿作用:能增加正常大鼠的心房肌细胞中的心房性钠ANF颗粒数而显利尿作用,并促进Na+、K+、Ca²+、Mg²+等电解质排泄,对肾功能不全者有一定效果,其对水代谢和水排泄之所以改善,是因为抗变态反应等作用所致(伤寒杂病论汤方现代研究及应用,1993,39);对小鼠血浆ANF含量的影响具有明显升高ANF的作用,而茯苓、猪苓和白术此作用不明显[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1):672];能增加正常大鼠的心房肌细胞ANF颗粒数,但机体在正常情况下不往血液里释放ANF,当机体患水肿时,血液中的 ANF增加,能够排出水分和钠[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9;(1):11~12]。
(2)抗脂肪肝作用:降低肝脏脂质过氧化物(LPO),降低血胆固醇,三酰甘油含量;加快乙醇的分解与排泄而呈现抗脂肪酸的作用。
(3)保肝作用:改善高脂性食物与乙醇对肝脏谷胱甘肽代谢的障碍,降低乙醇性肝损害,可显著增加乙醇脱氢酶脱氧和乙醛脱氢酶值而起到保肝作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6,(1):22]。
(4)降压作用:可使实验性急性肾炎型高血压大鼠的血压不同程度地降低,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天津中医,1994;(4):29]。
(5)促进渗透压调定点的作用: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血流量;调节血管通透性、毛细血管内压、血浆蛋白渗透压,从而使体内水液分布趋于合理,以提高渗透压的调定点[伤寒杂病论汤方现代研究及临床,1993,39]。
另外对大肠杆菌具有抑制作用:抑制小鼠应激性胃溃疡作用等。
2、单味药理作用(1)猪苓:利尿(促进钠、氯、钾等电解质的排泄,抑制肾小管重吸收);保肝(降低SGP活力,回升肝5-核苷酸酶,酸性磷酸酶6-磷酸葡萄糖磷酸酶活力);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肿瘤(肝癌,腹水癌,膀胱癌);抗辐射等作用。
(2)泽泻:利尿(增加Na+的分泌量);调脂(降低胆固醇);降压,增加冠脉血流量(减少心输出量和心率以及左心室压力);保肝;降血糖;抗菌(结核杆菌)等作用。
(3)茯苓:药理作用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白术见防己黄芪汤;桂枝见桂枝汤。
【医案助读】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任某,女,52岁。自诉:3年前原因不明出现心悸,后经心电图检查提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经中西医治疗,疗效不明显,近日心悸明显而前来就诊。
刻诊:心悸,心烦,时有胸闷,汗出,头晕,乏力,口干舌燥且不欲饮水,舌质略红,苔薄黄白相兼且燥,脉浮略数。诊为上焦水气证,其治当温阳化气,以五苓散加味:
猪苓12g、泽泻18g、白术24g、茯苓18g、桂枝12g、红参9g、炙甘草12g、麦冬18g、龙骨12g、牡蛎12g。6剂,每日1剂,水煮2次分2服。
二诊:心悸明显好转,口干已缓解,欲饮少量水,又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累计服用60余剂,心悸证除。随访1年无复发。
按:心悸用五苓散治疗的主要审证要点是病人口干舌燥且不欲饮水,其证机是水气内停,阻遏气机而不得气化水津,水津不得上承,水气肆虐于心,心气不畅,其治当以五苓散利水气,化水气,加红参、炙甘草以益气补虚,麦冬既滋燥,又防利水化饮伤津,龙骨、牡蛎以安神止悸。方药相互为用,,以建其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正规股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