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梯间的橙色广告悄然换成白色的“高德扫街榜”,当手机弹窗里的“0元购”链接变成“到店团购”的邀请,这场席卷整个夏天的外卖大战,正以一种近乎默契的方式逐步降温。消费者发现,“满30减29”的优惠券消失了,骑手们的电动车不再挤满街头,而商家后台的订单量曲线,正从七八月的陡峭峰值缓缓回落。但这绝非本地生活服务赛道的终局——当外卖的硝烟散去,一场围绕“到店消费”的新战役,已在城市商圈的角角落落埋下伏笔。
一、外卖大战:一场“流量狂欢”的退潮
今年夏天的外卖江湖,注定要被写入互联网竞争史册。饿了么(含淘宝闪购)的橙色、京东的红色、美团的黄色,像三道闪电劈开城市的广告版图:公交站台被包裹成品牌色,电梯间的屏幕循环播放明星代言短片,连手机开屏都难逃“0元喝奶茶”的弹窗突袭。在消费者端,“0元购”的诱惑让白领们的午餐预算归零,“大额补贴”让学生党实现“奶茶自由”;在商家端,湖北地级市的中式汉堡店主章先生曾创下日销1.3万元的纪录,沪上阿姨的门店打印机因订单爆单而“疯狂吐纸”;在骑手端,“单王”一天能跑100单,收入突破600元,相当于普通白领的日薪。
这场狂欢的逻辑并不复杂:平台通过“烧钱”换取用户流量,再用高频外卖消费激活电商主站。京东二季度财报显示,外卖业务为其带来了“年轻用户增长”和“PLUS会员购买频次提升50%”;阿里则通过淘宝闪购拉动了手淘日活20%的增长。但补贴的本质是“寅吃卯粮”——当章先生在9月发现日销售额从1万元跌至7000元,当骑手阿端的收入从400元缩水到200元,这场以“亏损换增长”的游戏,终于触及了商业规律的天花板。
监管的介入成为转折点。市场监管总局多次约谈平台,明确要求“停止恶性补贴”;企业自身也开始算“经济账”:美团高管直言“抢订单像比谁数字大”毫无意义,阿里和京东则悄悄撤下了核心商圈的广告位。这场退潮,与其说是“降温”,不如说是互联网竞争从“野蛮生长”向“理性深耕”的必然转向。
二、到店之战:从“送上门”到“走出去”的流量逻辑
外卖战场的沉寂,恰恰为到店业务腾出了舞台。9月10日,高德地图突然上线“扫街榜”,白色广告牌上的“每天分1亿红包”格外醒目——这被业内视为阿里将本地生活战略重心从“外卖”转向“到店”的信号。三天后,淘宝闪购在上海、深圳试点到店团购;京东刘强东则手持铁锅宣布“推动酒店业发展”,言语间暗示要将外卖积累的流量导入线下酒旅场景。
为什么是“到店”?答案藏在美团的财报里:到店酒旅业务的利润率高达45.6%,是外卖(6.5%利润率)的7倍。对外卖平台而言,“送上门”的逻辑是“覆盖用户的胃”,而“到店”则是“占领用户的时间”——消费者到餐厅吃饭,可能顺道看电影、逛商场、住酒店,形成消费链条的“蝴蝶效应”。正如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所言:“外卖是流量抓手,到店才是利润奶牛。”
这场战役的核心武器,不是“满减券”,而是“榜单”。大众点评的“必吃榜”已运营十年,扬州扬城一味旗下餐厅因入选黑珍珠榜单,年销售额从2000万跃升至1亿;抖音的“心动餐厅榜”通过短视频种草,让网红店门口排起长队;如今高德的“扫街榜”、快手的“热销榜”纷纷入场,本质都是在争夺“用户决策入口”。北京某餐饮店员工的话道出了真相:“现在客人来吃饭,先问‘你们家上榜单了吗’,点评、高德、抖音的评价都得维护,少一个渠道就少一批客人。”
三、榜单里的商业密码:从“人找店”到“店找人”
在上海南京东路的一家火锅店,服务员会主动提醒顾客:“大众点评打卡送酸梅汤,高德写评价赠小酥肉。”这种“多平台运营”的现象,折射出榜单经济的底层逻辑——用户的消费决策正从“主动搜索”转向“被动推荐”。
大众点评的优势在于“历史数据”:3000万条真实评价构建起信任壁垒,其“必吃榜”评选需综合口味、服务、性价比等10余个维度;抖音则胜在“内容种草”:用户刷到一条美食短视频,点击视频下方的“团购链接”即可下单,完成“观看-冲动-消费”的闭环;高德的差异化在于“场景绑定”:用户导航去景点时,自然会看到“必吃美食榜”,实现“出行+消费”的无缝衔接。
但新玩家的挑战依然明显。记者对比发现,同一餐厅在大众点评有3000条评价,在高德仅有300条,抖音400条。这意味着高德、抖音需要用更长时间积累用户评价数据,而大众点评则要应对“内容化不足”的短板——毕竟,年轻人更愿意看“探店视频”,而非纯文字点评。
四、没有终局的战争:本地生活的“生态化”竞赛
外卖大战降温、到店之战升温,看似是战场转移,实则是互联网平台对“本地生活服务”的重新定义。对阿里而言,高德扫街榜是为了将地图用户转化为消费用户,最终反哺淘宝主站;对京东来说,酒旅业务是零售生态的延伸,目标是让用户“买家电的同时,顺便订酒店”;对美团而言,守住到店业务的护城河,才能支撑外卖、闪购等低利润板块的扩张。
这场战争不会再有“0元购”式的疯狂,而会转向“精细化运营”:平台需要帮商家优化菜单、设计团购套餐、培训服务员使用打卡工具;商家则要学会在多个平台平衡资源,既不依赖单一渠道,也不盲目铺量。正如江苏小厨娘餐饮集团总裁魏嵇峰所说:“现在不是‘等客来’,而是‘找客去’,哪个平台能帮我们精准找到客人,我们就跟哪个平台合作。”
对消费者而言,变化同样显著。过去是“打开外卖App比价”,未来可能是“打开高德地图查榜,刷抖音看探店视频,最后在大众点评买券”。平台的竞争越激烈,用户获得的服务越多元——可能是更优惠的团购价,更真实的评价,或是更便捷的到店体验。
结语:
当外卖骑手的背影逐渐稀疏,城市商圈的霓虹灯却愈发明亮。这场从“线上”到“线下”的迁徙,本质是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后的必然选择,也是本地生活服务从“价格战”走向“价值战”的开端。没有永远的补贴,只有永恒的需求——无论是“送上门”的便利,还是“到店去”的体验,最终都要回归到“让消费者满意,让商家赚钱”的商业本质。
或许,我们正站在本地生活服务的“新起点”:平台不再靠烧钱博眼球,而是靠服务赢口碑;商家不再靠低价冲销量,而是靠品质树品牌;消费者不再靠薅羊毛省钱,而是靠选择提效率。这场“到店之战”,没有输家,只有在竞争中不断进化的行业生态,以及最终受益的城市居民。#热问计划#
正规股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