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德国符腾堡的一个普通中产家庭里,诞生了一个日后搅动风云的人物——隆美尔。这小子打小就没把当军人当回事儿,心里头琢磨着以后要当个工程师。可命运这玩意儿,就喜欢整些出其不意的幺蛾子。1910年,隆美尔稀里糊涂地就进了德意志帝国的陆军,成了一名步兵军官。
,你还别说,这隆美尔刚进部队没多久,就展现出那股子狠劲儿和果断劲儿。第一次世界大战那阵子,他就像一颗突然冒出来的新星,在战场上那叫一个耀眼。尤其是在卡波雷托那场大战里,他把自己的军事才能展现得那叫一个淋漓尽致,直接就把德国军事勋章之一的“功绩勋章”给收入囊中。那时候,隆美尔才27岁,在获得这勋章的军官里头,他算是最年轻的那拨儿之一,妥妥的少年英雄啊!
一战打完,德国成了战败国,军队规模被砍得七零八落,隆美尔也没了军职,一下子就“下岗”了。这“下岗”对隆美尔来说,倒也不全是坏事,反倒给了他一个好好钻研军事战术的机会。他跑到德累斯顿和波茨坦的步兵学校当起了老师,这教学水平,那叫一个高,成绩相当突出,在军校里那可是备受推崇。听说啊,他上课那叫一个风趣幽默,可讲的东西又全是实实在在能用的,后来事实证明,他教的那些战术,那可是德国闪电战的核心元素之一呢!
1934年,隆美尔的人生迎来了一个大转折,他碰上了希特勒。在纳粹政权眼里,隆美尔简直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典型德国英雄”形象:高高大大,模样英俊,还身经百战,既有实战经验,肚子里又有不少军事理论知识。1937年,隆美尔被任命为希特勒青年团的军事训练负责人,希特勒对他的军事本事那是相当满意,没几年,还让他指挥自己的贴身护卫队。也就是打这时候起,军中就开始私下里流传起隆美尔“宠妃”这个称号了,这称号听着有点调侃的意思,暗指隆美尔在希特勒身边那特殊的地位。他能在希特勒的私人圈子里自由进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影响希特勒的军事决策呢。
1940年,隆美尔被委以重任,让他指挥“鬼师”——第7装甲师,去参加进攻法国的战役。这第7装甲师在法国战役里那可真是出尽了风头,以那种让人捉摸不透的闪电突击战术,把法军打得晕头转向,直接就促使法军迅速崩溃了。不过呢,隆美尔这种“没接到指令就自己行动”的打法,也让他的上级有点头疼。在法国战役里,他好几次都没听高层的战术命令,自己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有时候他的上司都不知道他跑到哪儿去了。隆美尔这一下子就成了个“不听话”的部下。可就算这样,希特勒对他的信任和喜爱一点儿都没减少。这在当时的德国军界,那可是相当少见的,毕竟希特勒对好多高级军官都疑神疑鬼的,甚至怀疑他们对纳粹政权不忠诚呢。
虽说被戏称为“宠妃”,可隆美尔的个性跟这绰号那可差远了。他就是个实实在在的战士,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以身作则,这股子劲儿让士兵们都特别敬重他。就连跟他对着干的盟军指挥官,像丘吉尔和蒙哥马利,都不得不佩服这位对手的领导才能,丘吉尔还公开夸隆美尔是“一位伟大的将领”呢。
法国那边一投降,英法联军基本上就名存实亡了。隆美尔带着部队,没几周就从阿登森林一路杀到了英吉利海峡,英国远征军没办法,只能紧急撤退,这就是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场胜利让隆美尔一下子就成了德国军事界的传奇人物,希特勒甚至都不管什么常规了,直接在前线就授予他少将军衔。
法国战役打完,隆美尔的下一个任务就是去非洲,在沙漠里大干一场。随着轴心国的战略重点转移到地中海和北非,隆美尔接到了一个看起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帮意大利盟友在利比亚稳住战线。意大利军队在战场上的表现那叫一个糟糕,早就让德军头疼得不行了。可隆美尔一来,凭借他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对士兵关怀备至的作风,很快就赢得了意大利士兵的尊敬。他们甚至还管隆美尔叫“圣隆美尔”,为啥呢?因为这位德国指挥官比他们意大利自己的上司还关心他们的死活。
隆美尔一到非洲,很快就扭转了意大利在战场上的不利局面。他带着德国和意大利的联合部队,利用装甲部队的高机动性,在茫茫沙漠里来回穿插,对英军发动快速打击,把英国军队打得措手不及,只能节节败退。1941年3月和4月,他成功夺回了利比亚的大部分地区,甚至都威胁到英军在埃及的防线了。就因为这事儿,隆美尔得到了他后来最出名的称号——“沙漠之狐”。
不过呢,打仗这事儿,有时候可不光看战术和战略,补给问题很快就成了隆美尔最大的麻烦。在沙漠里打仗,所有的物资,像燃料、食物、弹药啥的,都得从老远的地方运过来,可这些运输线又老是被盟军的海空力量袭击。特别是英国皇家海军,控制了地中海,把隆美尔的补给线给截断了,他的部队经常就缺燃料、缺物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艰难。
就算这样,隆美尔在1942年5月还是发动了新一轮攻势,还取得了他到目前为止最辉煌的一场胜利——加查拉战役。他成功把英军给逼退了,还攻占了托布鲁克,俘虏了好多盟军士兵。这场胜利让隆美尔在德国成了民族英雄,希特勒还破格把他晋升为元帅,他也成了当时最年轻的元帅之一。可谁能想到呢,这场战役竟然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1942年下半年,形势一下子就变了。英国军队在新指挥官伯纳德·蒙哥马利的带领下,重新整顿了力量,在埃尔阿拉曼战役里把隆美尔的部队给打败了。就像蒙哥马利说的:“打仗能不能赢,不光看指挥技巧,还得看后勤支不支持。”隆美尔的部队因为补给不够,士兵们又累得不行,在盟军的反击下只能溃败而逃,最后在1943年初撤到了突尼斯。补给问题一直缠着隆美尔,在沙漠里,没水、没燃料、没食物,啥都干不了。他没办法,只能放弃攻占苏伊士运河的计划,转而防守,想多争取点时间等援军,可时间哪能等他啊。
美国一加入战争,“火炬行动”又成功了,北非的轴心国部队就没啥希望了。1943年3月,隆美尔因为健康问题被召回德国。这时候希特勒已经感觉到要失败了,他得把重要的将领留在身边,留着以后用。
回到德国后,隆美尔被安排去修筑著名的“大西洋壁垒”。这个防御体系是为了阻止盟军登陆,保住轴心国在欧洲的占领区。可隆美尔对盟军未来的登陆计划特别担心,他就提出要在海滩上发动全面反击的想法,这和纳粹高层,甚至是希特勒本人“等敌人登陆了再反击”的策略起了冲突。就因为这事儿,他在一定程度上被孤立了。
1944年6月6日,盟军的“霸王行动”按时开始了,诺曼底登陆的规模和协调性把隆美尔给惊到了。他担心的事儿一件一件都发生了,盟军很快就在诺曼底地区建立起了稳固的防御和供应线,可德国这边呢,因为指挥链混乱,物资又不够,反应特别迟钝,根本没办法应对。诺曼底战役的失败让隆美尔对希特勒彻底失望了。
1944年7月,著名的“刺杀希特勒的密谋”发生了,隆美尔被指和这次失败的刺杀行动有关系。虽然到现在,好多历史学家都觉得隆美尔没直接参与这事儿,可希特勒还是对他起了疑心。希特勒决定用一种“体面”的方式处理隆美尔:他派了两个将军去隆美尔的住处,给了他两个选择,要么服毒自尽,要么接受审判,要是接受审判,他的家人也得跟着遭殃。1944年10月14日,隆美尔选择了用氰化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算是保住了家人。为了掩盖真相,纳粹政权宣布隆美尔是因为战伤去世的,还给他举行了国家葬礼,就这么以“英雄”的身份送走了这位曾经的德意志战神。
隆美尔这人,挺矛盾的。在士兵们眼里,他是英雄,敢冲在最前面,亲自指挥作战;可在政治上,他又失败了,还成了纳粹宣传的一部分。他的军事成就那绝对是辉煌的,可政治上的失利让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正规股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